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产品奖励条例的通知

时间:2024-06-26 19:19:3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236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产品奖励条例的通知

国家经济委员会


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产品奖励条例的通知

现将经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对优质产品颁发国家质量奖的请示报告》及批示,和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拟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产品奖励条例》一并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产品奖励条例》即将见报公布。

附一: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对优质产品颁发国家质量奖的请示报告(摘录)

一九七九年五月三十一日 经技〔1979〕156号

为了鼓励工业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努力生产优质产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扩大工业品出口,适应四个现代化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经与有关部门商议,拟从今年开始,对工业产品中拔尖过硬的优质品颁发国家质量奖。每年评选、审定、颁发一次。国家质量奖分甲、乙两种,甲种为金质(镀金)奖章,乙种为银质奖章。统一由国家经委颁发。
荣获国家质量奖的优质产品必须具备下列各项条件:
一、适用可靠,用户满意,畅销国内外市场,享有很好的声誉;
二、主要质量指标高于现行各级技术标准的规定,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或具有独特风格,优美传统特色;
三、在国内同类产品质量竞赛评比中,取得最佳成绩;
四、已定型批量生产,质量持续稳定上升。
获得国家质量奖的优质产品,一般由企业提出申请,省、市、自治区革委会召集有关单位研究同意,国务院主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评选鉴定,国家标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报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审定。
荣获国家质量奖的产品,商标上可标明优质品和奖章的荣誉标记。
国家质量奖的评选、审定,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宁缺勿滥的原则,绝对不准弄虚作假。凡是荣获国家质量奖的产品,其质量只能提高,不能降低。凡不符合优质品获奖条件者,一律不得使用国家质量奖的标记。颁发国家质量奖,是一项重要的鼓励政策,为了取得经验,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不再对任何工业产品颁发奖章、奖牌、奖杯。
对授予国家质量奖的产品,要贯彻执行优质优价、择优供应的原则,保证优先供应原材料、燃料、电力。

附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产品奖励条例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鼓励工业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努力生产优质产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扩大出口的需要,国家决定对工业产品中的优质品,颁发国家质量奖。
第二条 国家质量奖每年评选、审定、颁发一次。分甲、乙两种,甲种为金质奖章,乙种为银质奖章。

二、获奖条件
第三条 荣获国家质量奖的优质产品,必须具备下列各项条件:
1.适用可靠,用户满意,畅销国内外市场,享有好的声誉;
2.各项质量指标高于现行各级技术标准的规定,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或具有独特风格,优美传统的特色;
3.在国内同类产品质量竞赛评比中,取得最佳成绩;
4.已定型批量生产,质量持续稳定上升。

三、评选审批
第四条 获得国家质量奖的优质产品,先由企业提出申请,省、市、自治区革委会召集有关单位研究同意,国务院主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评选鉴定,国家标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报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审批。
第五条 国家质量奖的评选、审批,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严禁弄虚作假。违者,视其情节轻重严肃处理。

四、奖 励
第六条 国家质量奖一般在每年“质量月”期间,统一由国家经济委员会颁发。
第七条 颁发国家质量奖,是鼓励发展优质产品的一项重要政策,必须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不再对任何工业产品颁发奖章、奖牌、奖杯。

五、荣誉标记
第八条 荣获国家质量奖的产品,企业可在该产品、产品说明书及商标上标明优质品和奖章的荣誉标记。
第九条 凡获得国家质量奖的产品,其质量只能提高,不能降低。凡不符合优质品获奖条件者,一律不得使用国家质量奖的标记。
第十条 凡获得国家质量奖的产品,如果质量下降,企业应立即停止使用国家质量奖标记,并及时向有关领导部门提出报告,经采取措施,达到原有质量水平后,企业可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恢复。

六、附 则
第十一条 对优质产品实行优质优价和择优供应原材料、燃料、电力的政策。
第十二条 颁发国家质量奖所需经费,由国家财政列专款解决。
第十三条 本条例解释权,归国家经济委员会。
第十四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文化部关于印发《文化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中收受礼品登记和处理办法》的通知

文化部


文化部关于印发《文化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中收受礼品登记和处理办法》的通知

1996年1月30日,文化部

现将《文化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中收受礼品登记和处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文化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中收受礼品登记和处理办法
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中收受的礼品实行登记制度的规定》(中办发〔1995〕7号),根据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中央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中收受礼品登记和处理办法》(〔95〕国管财字第158号),结合文化部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二、文化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中不得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馈赠;对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拒收的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不论价值大小,不分礼品类别,一律登记上交。
三、文化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中(不含亲友之间的交往),对因各种原因未能拒收的礼金、有价证券、金银珠宝制品,不论价值数额大小,一律登记上交。
四、文化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中(不含亲友之间的交往),因各种原因未能谢绝的其它礼品,参照市场价格一次合计价值人民币100元(含)以上的,必须登记;200元(含)以上的,必须登记上交。
一人一年之内收受礼品累计价值超过600元的,超过部分必须登记上交。
五、文化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工作人员按规定必须登记、上交的礼品,自收受之日起(在外地收受礼品的自回单位之日起),一个月内由本人如实填写礼品登记表,需要上交的连同礼品一并上交负责礼品登记和处理的部门,并向行政领导报告。
价值人民币200元(含)以上容易腐烂或不易存放的礼品,经领导同意,受礼人可先行处理,而后向负责礼品登记和处理的部门登记报告。
受礼人无法确定其价值的礼品,应填写礼品登记表,交负责礼品登记和处理的部门处理。
六、办公厅负责文化部机关及直属单位的礼品登记和处理工作。
七、上交礼品的处理权限:
(一)办公厅指定行政处负责礼品登记和处理工作;各司局办公室也要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1.价值在200元以下的,登记并经本司局领导批准后,自行处理。
2.价值在200元(含)以上,1000元(含)以下的,由各司局办公室登记后,送交办公厅处理。
3.价值在1000元以上的,由办公厅登记造册后,于每年年底上交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处理。
(二)文化部直属单位也要指定专人负责礼品登记和处理工作。
价值在200元(含)以上,500元(含)以下,登记并经本单位领导批准后,自行处理。
价值在500元以上的,登记后送交文化部办公厅处理。
八、负责礼品登记和处理的部门,对于上交的礼品可作如下处理:
(一)具有办公用途的礼品,如照像机、录音机及其它专用设备等,根据工作需要,参照上述处理权限,经批准后,可留在部或直属单位内使用,但须纳入国有资产管理。
(二)不能用于办公的礼品,如衣物、手表、烟酒等,可根据情况定期向当地国有收购部门作价处理,或以市场价的70%在部或直属单位内公开处理。
(三)处理礼品所收款项以及上交的礼金、有价证券,一律上交财务部门并列入“应缴预算收入”科目管理,年终一并上交国库。
九、负责礼品登记和处理的部门,每年年底应将礼品上交和处理情况在部或直属单位内公布,并送驻部纪检组、监察局备案。
十、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关于印发《外商投资企业财政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


关于印发《外商投资企业财政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
1996年5月8日,财政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为了规范外商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财政监督,我部在总结这几年各地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外商投资企业财政登记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转发至所有外商投资企业和有关单位,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告知我部。

附件:外商投资企业财政登记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外商投资企业财务管理的财政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通则》、《国务院关于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通知》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外商投资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签发营业执照(副本)之日起30日内,按照下列规定办理财政登记:
(一)中央部门所属企、事业单位单独与外商举办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中央部门所属企、事业单位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共同与外商举办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以及外资金融机构,向财政部派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办理财政登记。
(二)地方企、事业单位单独与外商举办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向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确定的主管财政机关办理财政登记。
第三条 企业办理财政登记时,应依法提交企业设立批准证书、营业执照,以及经政府授权机关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章程等文件或者其复制件,填写《外商投资企业财政登记表》,经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或者主管财政机关核准后,发给《外商投资企业财政登记证》,作为企业向会计师(审计)事务所申请办理验资、查帐,开展财务会计活动,接受财政检查、监督的基本依据。
第四条 中央部门所属企、事业单位单独与外商举办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中央部门所属企、事业单位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共同与外商举办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以及外资金融机构,填写的《外商投资企业财政登记表》分为一式三份,一份主送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一份抄送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确定的财政机关;企业留存一份。
地方企、事业单位单独与外商举办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填写的《外商投资企业财政登记表》分为一式两份,一份主送主管财政机关;一份留存企业。
第五条 《外商投资企业财政登记证》每套由正本、副本组成,由财政部统一印制。
第六条 企业领取《外商投资企业财政登记证》后,其正本应当置于企业住所或者分支机构营业场所的醒目位置。
第七条 企业因修改合同、章程或者更改名称、住所、企业负责人、经营范围等,变更工商登记的,应当自办理变更工商登记之日起30日内,凭工商变更登记证明及有关证件,办理变更财政登记。
第八条 企业应当在每年5月之前,向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或者主管财政机关申请办理年度检查,年检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在上一年度内,办理财政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情况;开展财务会计活动,执行财经法纪的情况等。申请办理年检时,应当填写《外商投资企业年检报告书》,并且提交《外商投资企业财政登记证》(副本)和会计师(审计)事务所出具的查账报告等有关资料。
第九条 在年检过程,对于企业没有按照规定设置财会机构、配备必要的财会人员,或者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建帐不符合规定要求等,受理登记机关应当要求企业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提请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予办理登记注册或者工商年检。
第十条 企业按照合同、章程规定或者其他原因解散清算后,在申请注销工商登记前,须向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或者主管财政机关注销财政登记。
第十一条 企业违反本办法的规定,不办理财政登记(包括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或者不申请办理年检的,会计师(审计)事务所不得受理其验资、查帐的申请,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和主管财政机关视情节轻重,依照《外商投资企业执行新财务制度的补充规定》等有关法规,予以处罚。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意见,并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此前已办理财政登记的企业,须在本办法发布之日起90日内,到财政部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或者主管财政机关申领换发财政部统一印制的《外商投资企业财政登记证》。